在东亚,女人都爱美白,长得白皙成为了美女的标准之一。而美白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意,正是靠着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以美白为噱头的企业们才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发生在东亚的特例。
Denica,这个来自尼日利亚的说唱歌手,代言了一款让人觉得惊呆的美白产品,可以让她“变”成白人。而这款产品,80%的购买者是来自美国的非裔黑人。
西非国家加纳即将在八月份在全国范围内禁用皮肤美白产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对苯二酚。皮肤美白产品在很多国家一直都是被和种族刻板印象放在同一个语境中,起码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加纳,科特迪瓦和南非也同样用行政手段干预美白产品。他们的FDA(食品药物安全部门)声称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公众安全。对苯二酚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致癌物,包括这个物质的产品已经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欧盟被限制。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种类似的皮肤美白的产品在黑人群体中是广泛存在的。
在去年,肯尼亚政府宣布了将取缔所有的美白产品。可是事实上是,在非洲,有70%的妇女有在使用美白皮肤的产品。在尼日利亚,这个数字达到了75%,另一个西非国家塞内加尔的52%-67%的妇女是在使用相关产品的。至于这些产品是否含有有害的成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琳琅满目的各种黑人的美白产品。
皮肤美白在世界各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近年来却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年,光印度就消耗了吨美白霜。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一个调查发现高达77%的居民使用美白霜。
这些美白产品的需求主要是在亚太市场,日本是市场需求的领跑者。在非洲、中东、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美白产品也同样受欢迎。一份来自年的全球工业分析报告称,美白产品是一个亿美元的产业。但是就在去年,同样的报告预测到年,这个数字会飞涨至亿美元。
在有着众多深色肤色人种的印度,美白产品也是个巨大的产业。浅肤色在这个国家有时候意味着身份和地位。
虽然美白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会有伤害,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这些产品是肤色主义的一个直接副产品。肤色主义,一种针对肤色的歧视,通常会认为浅色的皮肤优于深色的皮肤。在世界很多地方,肤色主义导致了很多社会差距:社会对于肤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待遇,很多人因为肤色而不被雇佣,等等。
最臭名昭著的一个例子可能是“纸袋测试”。在美国奴隶时期,奴隶主会用棕色纸袋和奴隶的肤色进行比较,肤色浅的在室内工作,肤色深的就会被送去地里干活。在美国之外的地方,尤其是前殖民地比如印度和菲律宾,肤色仍然被和阶级联系。
在印度,白就意味着性感,在年,印度的美白面霜的市场就高达数亿美元。
因为历史缘故,浅肤色总是会被和个人经济水平联系,从而在社会形成一种隐性的关于肤色的美的标准。在很多前殖民地国家,这样的后殖民主义仍然无形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持续发酵。不过,既然有认为白即使美的,就有反对的声音。著名社交软件Snapchat就曾被社会舆论攻击,原因是因为这个软件有一个美颜的滤镜,而这个滤镜有一个很显著的功效就是让人们看上去更“白”。
在牙买加首都金士顿,一个黑人女性在涂抹美白产品。
但是回到现实之中,一篇来自PetraA.Robinson的关于牙买加皮肤美白的文章中提到,肤色主义仍然是牙买加社会的主流观念。曾经的英国价值观即使在牙买加独立之后,仍然遗留在牙买加的社会信仰核心之中。这样的价值观影响到人们对于美和自我身份感的认知,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交流中继续加强了人们对于浅色皮肤的偏好以及对深色皮肤的歧视。
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个加勒比岛国,在广大的亚非拉前殖民地之中,这样的殖民主义遗留仍然深深影响着生活在这些国家的人们的一举一动。最关键的是,很多时候,人们在用肤色主义歧视他人的时候,常常并不自知这些社会“准则”的背后,有着更深刻的历史、社会、政治原因,而并不只是因为简单的后殖民主义的作祟。
综合编译:Oliver
编辑:萨瓦
更多推荐阅读欢迎
白癜风怎么治疗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pwzh.com/nsmbx/833.html